(一) 基本概况
马来西亚的正式国名为马来西亚,位于东南亚南端,总面积有32.98万平方公里,总人口约为3000多万,其中马来人占60%以上,马来西亚籍华人和华侨则占25%左右。除此还有少量的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。首都是吉隆坡,马来语的本意是“泥泞的河口”。
在马来语里,“马来”一词带有“黄金”之意。“马来西亚”这一名称,意即“黄金之国”。马来西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,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都信奉伊斯兰教。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是马来语,英语和华语则是通用的语言。马来西亚的国庆日是8月31日。1974年5月31日,马来西亚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。
政府规定的全国性节日只有10个,其中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,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。主要节日有:元旦、开斋节(穆斯林)、春节(华人)、哈芝节(穆斯林)、屠妖节(印度人)、“五一”节、圣诞节、卫塞节、现任最高元首诞辰。8月31日为马来西亚国庆,又称独立日
社交风俗礼仪总的特点是:
马来西亚“伊斯兰”,定为国教重尊严;
生活习俗忌讳多,珍爱绿色很普遍;
传统礼节和礼仪,“真主保佑”为祝愿;
待人热情心忠厚,讲求信义守时间;
性格善良又纯朴,民风和睦万代传。
(二)社交礼仪
马来西亚不同民族采用不同的见面礼节。马来人的常规作法是向对方轻轻点头,以示尊重。马来人传统的见面礼节,是所谓“摸手礼”。它的具体作法为:与他人相见时,一方将双手首先伸向对方,另一方则伸出自己的双手,轻轻摸一下对方伸过来的双手,随后将自己的双手收回胸前,稍举一下,同时身体前弯呈鞠躬状。即互相摩擦一下对方的手心,然后双掌合十,摸一下心窝互致问候。
马来西亚人路遇相识的人,都要相互问候。一般是其中一人以阿拉伯语“真主保佑、一路平安!”向对方致意,另一方也要以“愿你一样好!”来回敬对方。 一般而言,男女可互相握手问好,然而,一些信奉回教的女性可能只会以点头和微笑来代替握手,向新相识的男性表示友好。故男方应等女方伸手出来才与她握手。而传统的“Salam”问好方式亦已相等于握手礼,即双手互相合掌但勿紧握;男性会伸出双手轻触朋友伸出的手,然后双手指向自己胸口,即表示“我衷心欢迎您”,对方便应以“Salam”式问好来回应。
马来西亚的华人与印度人同外人见面时,则大多以握手作为见面礼节。马来人通常只有自己的名字,而没有固定的姓氏,儿子以父名为姓,父亲则又姓祖父的名字,所以在称呼他们时并不以他们的姓作为称呼。马来人的名字可分两个部分,第一个部分是他们的名字,中间隔着"bin"或"binti",有时会省略。第二个部分是他们父亲的名字。男士:中间就用"bin"(音为宾),而女士则用"binti"(音为宾迪)。皇室成员及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的人的名字前加本基兰(Pengiran),非皇室成员的达官显要和有功人士被苏丹赐佩欣(Pehin)、或达图(Dato) 等封号,他们的夫人被称为达丁(Datin)。当面称呼时,可简单称本基兰、佩欣、达图、达丁、阿旺、哈吉、哈贾等。
在非正式的场合,对小辈较为亲昵的称呼为Adik或dik(音为阿碟或碟),意为弟弟或妹妹,名字则可省略。对年级较大的男士可称为Pakcik(音为巴气),意为伯父,女士为Makcik(音为妈气),意为伯母。 在日常场合,用Encik(音为:恩杰)加名称呼男性,意为某某先生,用Cik(音为:杰)加名称呼女性,意为某某女士。
在较为正式的场合,用Tuan(端)加名,来尊称男士,用Puan(布弯)加名,来尊称女士。此外,对有人封号的人可直接尊称其封号或封号加姓名。如Datuk(拿督)、Tan Sri(丹斯里)等
他们年轻人见到老年人时,一般要相互紧握双手,然后再双手朝胸前作抱状,身体朝前弯下(如鞠躬)。同一般熟悉的人相见,男子之间,一般要互相接触一下右手,然后各自用右手扪胸示礼。马来西亚妇女见到男子,施礼前要先用手巾盖住手掌,再同男人的手掌相接触,然后把手伸至胸前作抱状,同时身体稍向前弯下鞠躬。这是马来西亚女人对男人的一种传统礼节方式。
在指示地点、物品或他人时通常不可使用右手的食指,反而应用右手的拇指且另外四指紧握,才是正确的指示方法。
马来人忌讳摸头,认为摸头是对人的一种侵犯和侮辱。在马来西亚与马来人交往,要尊重他们的习俗,否则便会视作对他们不礼貌。同马来人握手、打招呼或馈赠礼品,千万不可用左手。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,马来人用餐习惯用右手抓饭进食,只是在西式的宴会上,马来人才使用刀叉和匙的。吃饭时,客人要细心观察主人的动作,依照主人的样子做,避免做出主人忌讳的动作。马来人用餐十分讲究卫生和礼节,进餐前必须把手洗干净。
马来人相互拜访时,衣冠必须整齐。马来西亚人是热情、谦恭、大方、讲究礼节的民族。在马来人家中做客应注意举止得体,尊重长者。
马来西亚特别注重社交上的衣冠整洁。无论谁到他们的家中访问,进内厅前必须先将鞋脱掉,放在楼梯口或门口,然后方可进屋。因为马来人的内厅是供祈祷的地方。 他们对来访宾客十分热情。去别人家作客,当发现屋里还有其他客人,而自己又必须从他们面前经过时,必须略低下头,并说“对不起,请借光”,然后走到自己的位置上。
马来西亚人不要求客人送礼,如果向主人送一些日常食品如椰子、槟榔、香蕉、糕点、饼干、糖果之类,表示友好情谊,主人会高兴地收下。 坐在椅子上不能跷起二郎腿,尤其是在老人面前更不应如此,女子则应并拢双脚,表现得更加文雅。如果席地而坐,男子最好盘腿,女子则要跪坐,不得伸直腿。主人摆出饮料、点心招待客人,客人如果推辞,主人反而会不高兴。客人要走时,应向主人告辞,主人一般把客人送出门外。在黄昏时登门拜访是不受欢迎的,因为这时穆斯林都要做祷告,晚上拜访通常应在8:30以后。
(三)服饰礼仪
长袖衬衣“巴迪”被称为马来西亚“国服”,多以蜡染的花布做成,多在正式交际场合穿用。在一般情况下,马来族男子通常上穿“巴汝”,下身则围以一大块布,叫作“沙笼”。马来族的女子,则一般要穿无领、长袖的连衣长裙,围以头巾。
马来人男女传统礼服分别是:男士为无领上衣,下着长裤,腰围短纱笼,头戴“宋谷”无边帽,脚穿皮鞋。女士礼服也为上衣和纱笼,衣宽如袍,头披单色鲜艳纱巾。在马来西亚除皇室成员外,一般不穿黄色衣饰。
在社交场合,马来西亚人可以穿着西装或套裙。马来西亚人的服饰偏好红色、橙色和其他一些鲜艳的颜色。他们认为黑色属于消极之色,黄色也不适于作为服装之色。受伊斯兰教影响,马来人对绿色十分喜爱。去马来西亚人家里作客,进门前必须首先脱下鞋子,并且摘下墨镜。
(四)餐饮礼仪
马来西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,饮食习俗禁酒,喜欢饮用椰子水、红茶、咖啡,等等。马来西亚的穆斯林不吃猪肉,不吃自死之物和血液。不使用一切猪制品。通常吃米饭,喜食牛肉,极爱吃咖喱牛肉饭,并且爱吃具有其民族风味的“沙爹”烤肉串。他们认为狗是一种会带给人们厄运和瘟疫的动物,乌龟是一种象征着“情色”的不吉祥的动物,所以都不吃。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不吃牛肉,但是可以吃羊肉、猪肉和家禽肉。
马来西亚人民的主要食物是饭米,但面类也相当普遍。华人食物著名的有酿豆腐、虾面、炒猓条、清汤粉、薄饼、海南鸡饭、瓦煲鸡饭、馄饨面、香港点心、肉骨茶、槟城辣沙等,种类繁多。 马来人的食物以辣为主,其中较出名的食物有椰浆饭、沙爹、马来糕点、竹筒饭、黄姜饭等。印度人的食物也以辣为主味,最普遍的莫过于其拉茶及各类煎饼。其他印度食物还有查巴迪、打拜、多屑等。印度人的香蕉饭也是有名的。
马来人一般十分好客,他们认为:客人在主人家里若不吃不喝,等于不尊敬主人。平常用餐时只用右手抓食食物,左手被视为“不洁之手”,禁用其取食食物或饮料。只有在十分正规的宴请中,马来西亚人才以刀叉进餐。
他们重视饭前洗手。一般他们都愿意用水冲洗,不愿用湿毛巾干擦。在马来餐厅用餐时若看到餐桌上有一个大大的水壶时,别误以为是装着饮用水的茶壶,其实里面的水是用来洗手用的。另外,他们还喜欢在外贸桌上备有“水盂”,以供他们用餐过程中随时浸涮手指。
用餐时一般不坐在椅子上,而是把食物放在席子上,围坐而食。男人盘腿而坐,女人则跪坐,身体稍向右偏。上了年纪的妇女可以像男人一样盘腿而坐。伊斯兰教信徒禁酒,招待客人一般不用酒,饮料多为热茶、白开水或椰汁。马来人还有咀嚼槟榔的习惯。有客人到访,主人除了热情招呼外,最先向宾客表示殷勤和诚意的礼节就是捧上槟榔盘,请客人共嚼槟榔。
(五) 习俗禁忌
马来西亚的习俗禁忌:第一,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在马来西亚具有法律效力,并为人民所严格遵守。第二,马来西亚马来人不仅人口最多,政治影响最大,社会地位也最高,他们的语言与宗教亦分别成为国语与国教。马来人的礼仪习俗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。马来西亚人普遍喜爱绿色,并视绿色为吉祥之色。马来西亚伊班族人崇拜犀鸟,并把其奉为神灵。他们相信有犀鸟的保佑,就会吉祥如意,就会有好收成。“扶桑花”是马来西亚的国花。人们把其喻为热爱祖国的烈火般的激情,也有人将其喻为革命的火种洒满大地而燃起熊熊大火,使殖民主义者相继后退。
此外:其一,不要触摸被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头部与肩部。其二,不要在其面前翘腿、露出脚底,或用脚去挪动物品。其三,不要用一手握拳,去打另一只半握的手,这一动作在马来西亚人来看是十分下流的。其四,与其交谈时,不要将双手贴在臀部上。其五,不要当众打哈欠。
马来西亚人的左手
他们认为左手是卑贱和不洁净的,所以在同马来人握手、打招呼、吃饭或馈赠礼品时,千万不能用左手,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人极大的不尊敬。如果不得不用,一定要先向周围的人道歉。
马来西亚人的丧事
对死者,马来人只哀痛在心,从不嚎啕大哭。亲朋及相识者齐集丧家,为死者祈祷。 若不在当天出殡,吊丧者须轮流祈祷到天亮。出殡前,先由一名伊斯兰教的长老为死者净身,撒上檀木香,用白布包妥,然后将尸体放入灵架,盖上棉毯,由四名教友抬往清真寺。
若路遇其他出殡者,双方止步祈祷,互表同情。否则,送殡亲友有权上前问罪。如果小孩死亡,还须进行"夜祷",每夜由一名长老静坐坟边诵经,连续三五日,让小灵魂超度。
奇怪的铜锣
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和沙巴,铜锣除了作乐器外,还被当地人民视为珍宝,用途奇特。 在坦布南一带,男子娶亲时,向女方赠送的聘礼中,铜锣也是必不可少的,这已经成了一种风俗。到了结婚的日子,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自带铜锣前来贺喜。他们等候在新郎家的庭院里,新娘一跨进家门,便锣声四起,时急时缓,时强时弱,整个院子刹那间变得十分热闹。
更为奇特的是,某家的亲人去世,其亲属要在一两个钟头后即尸体凉下来后鸣锣,把噩耗传出去,让乡亲们都知道。锣点通常是两快一慢,连续敲击几小时,然后开始料理死者后事。按坦布南的风俗,第二天,亲属把尸体慢慢放进一口大缸,并盖上一面铜锣,然后才葬入墓穴中去。
在沙捞越,人们迎接贵宾的仪式别具一格。贵宾通过的路上,不是铺着红地毯,而是用许多大小差不多的铜锣排成长长的一列,让贵宾赤脚踏着一个个铜锣走过。若是走得急些,用力大些,铜锣便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,就像音乐家演奏乐曲一样悦耳动听。
马来西亚的槟榔叶与婚礼
在马来族的婚礼中,槟榔叶更是必备的礼品。人们在谈论婚嫁之前,先有一个求婚的仪式:由男方的家人和亲属组成求婚队伍,捧着一个由槟榔叶扎成的彩环,到女方家去拜访。如果女方有意缔结良缘,就会收下彩环。否则,便把彩环推倒,暗示谈不拢,男方代表便应知趣告退。在求婚的第一步成功之后,双方便要进行纳彩、下聘,而每次互送的礼物中,必定要包括一个扎成王冠模样的槟榔叶的供盘。
下聘的当天,未来的新郎要走在行列的前头,手捧槟榔叶供盘,后面才是长长的送礼队伍,分别拿着银纸摺成的亭台楼阁、各式鲜果礼盒、银器、订婚戒指等等聘礼。
到了正式举行婚礼时,槟榔叶盆子高高地放在一对新人面前,象征白头偕老、永结同心。新人端坐矮台上,接受宾客们的祝福。长辈们又会给新人一片槟榔叶嚼,据说这样就能驱邪避凶,把妒忌他们的小人赶走。古老的马来风俗还把槟榔盅作为新娘贞洁的象征。洞房花烛之夜,新房门外挂有一个槟榔盅子。第二天早晨,人们要是看到盅子还在原地的话,便知道新郎认为他的新娘是贞洁的。
其他禁忌:
1、马来西亚人的数字禁忌:马来西亚人忌讳的数字是“零”、“四”、“十三”。
2、马来西亚人的颜色禁忌:马来西亚人忌用黄色,一般不单独使用黑色。
3、马来西亚人的动物禁忌:马来西亚人忌讳使用猪皮革制品,忌用漆筷(因漆筷制作过程中用了猪血)忌谈及猪、狗的话题。
4、马来西亚人的服装禁忌:在公共场合,马来西亚人的衣着不得露出胳膊和腿部。不穿黄色衣服
5、马来西亚人的生活行为禁忌:马来西亚人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,不能用左手为别人传递东西。在不得不用左手时,一定要说声:“对不起。”; 马来人认为以食指指人,是对人的一种污辱,所以切勿以食指指人;对年长者不能直接称呼“你”,而应称呼“先生”、“夫人”或“女士”;马来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,若问年纪,会被视为不礼貌;头被认为是神圣的部位,在亲近儿童时,不可触摸他的头部,否则会引起不快;对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;马来西亚不禁止一夫多妻,所以不要闲谈他人的家务事。
马来西亚语基础词汇:
先生 = Tuan(音为:端)+名,尊称男士
女士 = Puan (音为:布湾)+名,尊称女士
谢谢 = terima kasih (音为:特瑞麻嘎瑟)
别客气 = sama-sama (音为:萨马 萨马)
马来西亚第二家园移民申请条件:
1.定期存款50万马币(50岁以上为35万马币)
2.家庭月收入不低于1万马币
批准后:
在马来西亚存款30万马币(50岁以上为15万马币)
马来西亚移民咨询热线020-29051986,18680557904
电话咨询
400-880-2271